余额宝周年:互联网金融制度套利能走多远
文 / 尚桑 2014-07-02 19:27:39 来源:亚汇网
总结互联网金融在2013年—市场一般称之为“互联网金融元年”—的成败得失,余额宝乃是当之无愧的最大惊喜。谁都不曾想到,将互联网与货币基金打通能够释放出如此巨大的制度红利。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一季报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在短短三个季度中,余额宝的总规模已达到5413亿元,用户数增长至8100万,推动天弘基金从行业的中下游跃居全国第一,成立日至3月底为客户累计实现收益75亿元,其中2014年一季度更为用户盈利57亿元。
在余额宝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其美国同类产品的浮沉往事也受到各方关注。1999年年底,美国第三方支付工具PAYPAL极具开创性地创建了货币市场基金,将在线支付和金融业务结合起来,也曾一度受到客户的欢迎。但遗憾的是,金融危机后,由于美联储采取超低息货币政策,连带着货币基金收益率贴近于0,PAYPAL基金不得不在2011年7月底宣告关闭。PAYPAL当时给出的解释是,基于市场条件,保留该基金将难以给客户带来金融优惠。
PAYPAL基金的关闭使得美国的互联网金融不再有货币基金的身影。至今当我们谈论起硅谷精英们所打造的金融模式,更多是以Lending Club为代表的P2P贷,以及以Kickstarter为代表的众筹。与之相比,国内的P2P贷正进入行业性的洗牌阶段,众筹则还处于起步期,更像媒体而非金融工具。有意思的是,除中美两国外,互联网金融在其他国家并未掀起如此热潮—中美两国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上的差异,以及其他国家在同一领域的平寂,其中的差别引人深思。
一种有裨益的观点是,中国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得到快速的发展,其原因不仅是阿里巴巴们所称的“产品体验好”与“易用性”,更重要的是在利率非市场化的环境下,余额宝们扮演了制度套利的工具,让用户们能够以活期存款享受到高于定期的市场利率。余额宝降低了普通用户参与货币市场的门槛,帮助民营企业(阿里巴巴等)从事类银行业务,为货币市场基金提供了一个使用频率更高、更便捷的入口,这才是阿里巴巴抓住的真正“痛点”。在此过程中,余额宝一方面突破了利率管制,另一方面也趁商业银行面对“破坏式创新”时的犹豫不决,打了后者一个措手不及。事实上,在余额宝上线之前,部分商业银行高管已经对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模式产生了警觉,并着力推动银行向互联网转型。不过,碍于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以及商业银行自身较为庞大的体量,在缺少外部刺激时,基本不可能彻底转过弯来,利用货币基金主动分流存款。但在被余额宝“将了一军”后,商业银行向互联网转型的速度加快,并基于自身优势推出各式更加“接地气”的金融创新,逐步摆脱被动挨打的状态。
如果我们将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视为一种制度套利,那么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互联网金融将怎样发展?这一时间可能用不了多长,按照央行[微博]行长周小川给出的时间表,近一两年就会放开存款利率管制。答案很简单,互联网金融将常态化,不论是互联网企业做金融,还是金融机构转型互联网,两个方向上的创新将逐渐趋同,成为未来金融行业的新常态。事实上,这样的演进在金融史中十分常见,比如ATM机的普及,以及计算机在金融行业的广泛使用,最终都被常态化固定下来。互联网没有理由不如此。
在互联网金融常态化的过程中,监管的完善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美国市场上P2P贷及众筹的繁荣,与较为完善的信用体系和监管规则有关。同样的,以余额宝为首的互联网货币基金在国内大行其道,而P2P贷却陷入行业洗牌,也与货币基金本身已经是成熟产品,有成型的监管规则,而对P2P贷的监管还没上道不无关系。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能够走到哪一步,金融创新是否活跃,能否在货币基金之外开创出更加广阔的天地(如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交易所),决定性的变量并非市场机构有多大胆,思路有多超前,而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发育,以及监管的成熟程度。归根结底,当除去过于耀眼的光环,互联网金融也是社会信用的表达,脱离不了信用的根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史也是社会信用培育的历史,金融制度由存在可观套利空间,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