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8日举行的“2014年银行业发展论坛”上,话题从监管创新到业务探索,但关注热点始终未离开过互联网金融。从目前情况看,各大行正在积极备战互联网金融,适宜的监管体系也在探索中。
线上线下业务需一致
“实践证明,互联网金融很好地服务了实体经济,为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了金融便利。监管部门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提倡适度监管,并注重和倡导相应的监管原则。”银监会创新监管部主任王岩岫在会上表示。
王岩岫提及的监管原则,细化来看分为以下四点:第一,鼓励金融创新,同时结合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实施差异化监管。由于互联网金融涉及群体众多,有系统性影响,应与正规金融机构有一致的计提标准和管理规定。但是对于为特定群体提供小额金融服务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应实施多层次、有弹性的监管体系,提供良性的发展环境,避免赋予过高的监管成本。
第二,互联网金融监管要以原则性监管为出发点,完善规则性监管体系。所谓原则性监管,就是要明确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边界和风险红线,遵循线上业务与线下业务一致的原则,不能混业经营。在此基础上,可以将金融规则逐步细化,构建适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监管体系。
“金融规则主要就是根据巴塞尔协议对金融机构进行资本金约束,其次是实行金融监管和信息披露。”王岩岫说。
王岩岫进一步解释称,加强信披、提高透明度,是保护投资者主体的必要手段。其中,投资者保护问题主要体现在风险揭示、资金安全、银行账户信息安全和客户自身信息保护等方面。
第三,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金融创新的出发点。王岩岫强调,互联网金融企业不能只注重短期盈利,而应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可持续发展不是一年两年,至少要五到十年。银行业的百年老店都是有着严格的监管体系和风险控制,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应目光长远。”
大行布局互联网金融
由“宝宝”互联网理财产品、网络信贷撬动的互联网金融热潮不断传至传统银行业,国有大行也纷纷布局,昨日与会的国有大行高管们都谈到了自身的互联网发展规划。
工行行长易会满透露,下一步工行的发展重点之一就是以互联网思维改进服务模式,促进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
易会满说,商业银行需要花大力气打造有别于传统服务模式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从而实现由“支付+信用”中介向“支付+信用+信息”中介的转变。
“从未来趋势看,移动金融服务很可能成为互联网金融最核心的革新方向和未来银行的主流服务模式。通过各种智能设备和新技术的组合运用,将为增进客户体验、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连接和闭环运行提供渠道和支持,为银行网点从‘业务处理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奠定基础。”易会满说。
中行行长陈四清也给出了下一步的布局,陈四清表示,中行会通过渠道的协同,实现线上线下的打通与互动,使银行服务随时随地满足客户需求;并且利用大数据、开放合作的方式,打造网络服务平台,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重构商业模式和业务流程。
相比之下,建行副行长杨文升则从客户、产品、营销三个方面阐述转型策略。杨文升表示,发展普惠金融将是建行的客户策略。“小微和三农服务是关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降低了这部分的经营成本。”
“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但究其本质还是金融,依旧有两个核心属性,一是为客户服务,二是风险管理。创新和监管同时驱动,才能推进金融健康发展。”杨文升说。
不过,针对银行业纷纷涉足互联网金融业务,与会的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则认为,目前银行业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关注点有些偏离。
“银行不应关注互联网金融本身,而应关注其带来的影响会对银行造成何种冲击。”樊爽文说。
樊爽文解释,虽然目前有关互联网金融企业即将胜出银行业的观点颇多,随着退出机制的完善,市场会逐步习惯个别银行的消失,但是整个银行业并不能消亡,银行业仍会是金融业的主力军,“目前来说,银行业最大的对手不是互联网金融‘新人’,而是自己本身。”
樊爽文强调,银行业应充分整合现有数据资源,“有些银行常提大数据管理,抱怨自有的客户数据信息不如互联网金融全面,其实有些银行内部的数据都不共享,即使提供再多的数据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