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访问亚汇网香港分站,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

张允和:我的妹夫沈从文

文 / wuhe1990 2015-01-12 15:08:51 来源:亚汇网

  这篇短文写于1988年5月9日,作者是沈从文的妻姐张允和,本来是准备给沈从文看了逗乐的,想不到他在第二天就去世,没能看到。原本一篇逗乐的短文,竟变成了悼念的祭文,实令人叹惋。

  一封快信和一页日记

  一封快信

  大春:

  5月9日晚上,我把《从第一封信到第一封信》的初稿写好。松了口气,晚上睡得很沉。

  10日晚7时多,得三妹电话,说沈二哥不好,我就揪心了。9时多得我的堂妹夫王正仪医生电话,说沈二哥在8:35分去世。这一夜我和有光都觉得心绞痛。虽然是意料中的事,可是怎样也拨不开沈二哥的身影。这时候距离我的《从第一封信到第一封信》脱稿只有24小时。我准备等我的文章发表后要宣读给沈二哥听,让他再笑我、骂我。这下再不能听到沈二哥骂我的声音了。他骂我“媒婆”的笑语声还在我耳边回荡。

  你可能是最后一位由台湾来见到沈从文的人。你见到他34天后,他就离开了他爱的人、他爱的世界。

  附日记一页和《从第一封信到第一封信》一文,没有心情修润改错,望你为我修理修理。

  一页日记

  1988年5月11日,下午2:35分,我们到沈从文家。进门,家里比平时更安静。客堂里,沈二哥的一张照片被披上了黑纱,照片前的茶几上有一篮绚丽多彩的鲜花,这是小龙朱的花场的花,是二哥的大儿子小龙朱亲手栽培的花。我们只默默地注视着沈二哥的照片,默默地站了一会儿。

  孩子们说,三妹在休息。我轻轻推开沈二哥和三妹卧室的门,三妹站在床前,并没有睡。我轻轻抚摸着三妹的手,我们在书桌边坐下。三妹很平静安详。我默默无言,不知说什么好。倒是三妹先开了口,像叙述一件别人的事。她说:“二哥昨天下午4点多钟时,还扶着四妹充和送他的助行器笑着走路。5点多钟二哥感觉气闷和心绞痛,我扶他躺下,他脸色发白。他不让我离开他,但又说要送他上医院。”当时家里只有三妹一个人和一位刚请来不久的男保姆。三妹安慰了他,匆忙打了几个电话。三妹又说:“过去在他5年的病中,我时时刻刻在他身边。他一时不见我就叫唤,我总飞快地回到他身边。”

  “先是20号楼我们的堂妹夫王正仪医生来了,摸摸脉、听听心脏,不言语。随后救护车和医生来了,历史所里的王序、王亚蓉来了,家里人也陆续回来了。进行抢救,打了3针强心针,几位医生护士轮流进行人工呼吸和按摩心脏,一直到晚上8:35分……”

  三妹回头问她的小儿媳张之佩说:“给二姨倒茶没有?”我说:“已经有了。你这5年也太累了。除了照应沈二哥,你什么也做不了。”三妹还是那样镇定、安详。这安详内含着一颗哀沉的心。

  三妹低沉的声音:“是的,我很佩服冰心,她的身体比我坏得多,可是她还在写。我要学她,这以后,我空了,我要写二哥,写他最后的5年,写……”

  写吧,这是最大的安慰,对过去的人、对现在的人、对未来的人!

  一九八八年五月十二日

  从第一封信到第一封信

  上海有一条最早修筑的小铁路,叫淞沪铁路,从上海向北到炮台湾。

  中国公学就在吴淞镇和炮台湾之间,它们3个所在地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中国公学的同学都以学校在中国第一条铁路所在地为荣。

  我和三妹兆和都是1927年,作为第一批女生进入中国公学预科的。这时候三妹17岁、我18岁。

  有一年,中国公学的老校长忽然下了台,接任校长是赫赫有名的胡适之先生,他聘请了几位新潮流的教员,其中有一位就是沈从文。三妹选了他的课,三妹上了第一堂沈从文先生的课,回到女生宿舍,谈到这位老师上课堂讲不出话来挺有趣。听说沈从文是大兵出身,我们也拜读过他几篇小说,是胡适之校长找来的人一定不错。可我们并不觉得他是可尊敬的老师,不过是会写写白话文小说的青年人而已。

  别瞧三妹年纪小,给她写情书的人可不少。她倒不撕这些“纸短情长”的信,一律保存,还编上号。

  有一天,三妹忽然接到一封薄薄的信。拆开来看,才知道是沈从文老师的信。只有一句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了你?”这封信可没有编号,如果编号也许是13号。当然,三妹没有复信。接着第2封、第3封信,要是从邮局寄信,都得超重一倍。据三妹说,原封不动退回。第4封以后的信,没听见三妹说什么,我们也不便过问,但是知道三妹没有复信,可能保存得相当周密。

  大概信写得太多、太长、太那个。三妹认为老师不该写这样失礼的信,三妹受不了。忽然有一天,三妹找到我,对我说:“我刚从胡适之校长家里回来。”我问她:“去做什么?”她说:“我跟校长说,沈老师给我写这些信可不好!”校长笑笑回答:“有什么不好!我和你爸爸都是安徽同乡,是不是让我跟你爸爸谈谈你们的事。”三妹急红了脸:“不要讲!”校长很郑重地对这位女学生说:“我知道沈从文顽固地爱你!”三妹脱口而出:“我顽固地不爱他!”以上是三妹亲口跟我讲的话,我记得一清二楚。可是我们两姐妹都有了孙女时,偶尔谈到“顽固地”“爱他”和“不爱他”时,三妹矢口否认跟我说过这些话。

  光阴如箭,这箭是火箭,人过了25岁后,觉得日子过得比过去快上一倍。一下子,半个世纪过去了。

  半个字的电报

  1988年4月6日上午10点多钟,我陪同台湾的青年作家张大春,到北京崇文门东大街22号,访问我的三妹夫沈从文。

  我向沈从文和三妹兆和介绍了张大春。三妹沏上一壶湖南绿茶,咱们坐下聊天、聊上一大堆旧事和笑话。前三朝,后五代,谈文章,扯家常。不知为什么,一扯就扯到了我那“半个字”的电报。沈从文笑了,指着我轻轻地说:“你是三姑六婆中的媒婆。”

  为什么说到“半个字”的电报,沈从文就要说我是“媒婆”呢?

  那是1932年一个夏天的早晨,约莫10点钟左右,太阳照在苏州九如巷的半边街道上。石库门框黑漆大门外,来了一个文文绉绉、秀秀气气的身穿灰色长衫的青年人,脸上戴一副近视眼镜。他说姓沈,从青岛来的,要找张兆和。我这二小姐是家中8个妹妹和弟弟的头儿。一听呼唤,我“得、得”地下了“绣楼”,走到大门口,认出是沈从文。我说:“沈先生,三妹到公园图书馆看书去了,一会儿回来。请进来,屋里坐。”他一听我这样说,现出不知所措的样子,结结巴巴地告诉了我他的住处是个旅馆。天哪,我想这完了!三妹怎么会到旅馆里去看他呢?

  三妹回来吃午饭。我怪她:“明明知道沈从文今天来,你上图书馆,躲他,假装用功!”三妹不服气:“谁知道他这个时候来?我不是天天去图书馆吗?”我说:“别说了,吃完饭,马上去。他是老师么!”我告诉她旅馆名称和房间号数。三妹吃了一惊:“旅馆?我不去!”沈从文在吴淞中国公学教书时,三妹是他的学生。

  “老师远道来看学生,学生不去回访,这不对。”我说。三妹只是摇头。

  我为她左思右想,也想不出好办法。就说:“还是要去,大大方方地去。来而不往,非礼也。究竟是远道来的老师呀!”

  三妹不得不同意。她问我:“怎样开口呢?”我说:“你可以说,我家有好多个小弟弟,很好玩,请到我家去。”三妹说:“好,听你的。”她终于去了。

  去了不到一小时,三妹同沈从文来到我家。三妹让5个弟弟轮流陪伴沈先生。沈从文善于讲故事,孩子们听得入迷。听得最起劲的是最小的小五弟。故事一直讲到小主人们被叫去睡觉为止。我呢,不做臭萝卜干,早托词走开了。这便是沈从文第一次在我家作客。

  1933年初春,我和三妹一同住在苏州。一天,三妹给我看沈从文给她的信。信中婉转地说,要请我为他向爸爸妈妈提亲。并且说,如果爸爸妈妈同意,求三妹早日打电报通知他,让他“乡下人喝杯甜酒吧”。我向爸爸妈妈说了,一说即成。

  那时打电报,讲究用文言,不用大白话。电报要字少、意达、省钱。苏州只有一处电报局,远在阊门外。我家住在城中心,坐人力车要拐拐弯弯走好长的路。我在人力车上想,电报怎么打。想到电报末尾要具名。我的名字“允”字不就是“同意”的意思吗?

  进了电报局,我递上电报稿:“山东青岛大学沈从文允”。得意洋洋地转回家门,告诉三妹:这一个“允”字,一当两用,既表示婚事“允”了,也署了我的名字“允”。这就是“半个字”的电报。当时,三妹听了不做声,她心中有些不放心,万一沈从文看不明白呢?

  她悄悄地坐人力车再到阊门电报局,递上了她的用白话写的电报稿:“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兆”。三妹的白话电报里,居然有一个“吧”字,这在当时真是别开生面。可惜电文还不完整,还缺少一个感叹号。这甜酒多么甜!真是“蜜”电。

  天长地久有时尽。这“半个字”的电报,以及这个白话文的“蜜”电,在三妹和沈从文的心中将是天长地久永无尽的甜蜜记亿。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排行榜 日排行 | 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