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的大背景下,“专精特新”概念火热,一跃成为资本市场上的主流热点。
对中小企业而言,“专精特新”不仅代表着荣誉和奖励,更代表着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专精特新企业既是行业的“风向标”,又是关键技术的“攻坚手”。虽然人数不多、体量不大,但却手握着核心技术,在部分产业的关键节点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定程度上来说,“小巨人”的数量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地区的经济实力。谁拥有更多的“小巨人”企业,谁就能在未来的产业链竞争中拥有先发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在共计476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有433家“小巨人”企业是来自广东,仅次于浙江的475家,排名全国第二。浙江、广东、山东三大省份的“小巨人”企业总数量占到全国的25.9%。
在各大地级市中,深圳以169家的成绩略逊于宁波(182家),排名第二。在“小巨人”企业数量前20位的城市中,广东有深圳、广州和东莞三地上榜。
在广东省内,产业基础较好的珠三角九市共拥有411家“小巨人”企业,占广东全省的94.9%。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的异军突起,与地方的产业基础雄厚、融资环境优良、政策引导到位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2020年,深圳市出台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遴选办法》,积极引导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除此之外,深圳市16家金融机构还推出了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专项产品和服务。根据规划,深圳市将在“十四五”期间培育600家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今年9月,广州市工信局联合金融机构推出了专精特新企业批量融资服务,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最高1000万元的无抵质押信用贷款。银行将为专精特新企业开辟绿色通道,企业则可享受银行优惠利率。
根据广东制定的“十四五”目标,全省计划在产业链重点节点培育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助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
除此之外,广东还提出,力争未来五年推动3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登陆沪深交易所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等。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目前广东的433家“小巨人”企业中,已有74家在新三板市场挂牌,14家在科创板上市,19家在创业板上市,7家在沪深主板上市。
技术研发需要时间沉淀,上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往往需要10~15年的成长期,才达成IPO的目标。广东40家已经上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有25家成立年份为2000―2006年,上市时间则集中在2015―2020年之间。
在这4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A股上市公司中,截至10月11日收盘,有5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突破百亿元,平均市值为71.14亿元。其中,在创业板上市的德方纳米(300769.SZ)市值最高,达413.24亿元,遥遥领先;惠泰医疗(688617.SH)和明微电子(688699.SH)的市值分别为263.68亿元和205.10亿元,位列第二和第三位;天安新材(603725.SH)的市值最低,仅有16.34亿元。
今年上半年,广东有3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实现盈利,平均归母净利润达6750.7万元。其中,明微电子、弘亚数控(002833.SZ)和广和通(300638.SZ)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3亿元、2.80亿元和2.03亿元,排名前三。
制造业是专精特新企业的重点领域,今年3月,工信部提出“应优先聚焦制造业短板弱项”,包括属于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产品。
在广东4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A股上市公司中,有37家集中在制造业,另外3家则属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若按照申万二级行业进行分类,有7家属于“专用设备”,5家属于“化学制品”,5家属于“半导体”。
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研发,才能保持企业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普遍较高。今年上半年,金溢科技(002869.SZ)的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高达31.6%,芯海科技(688595.SH)和三旺通信(688618.SH)的研发支出比例则分别为23.31%和22.92%。
同时,拥有技术优势的“小巨人”企业也更容易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
截至10月11日收盘,4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TTM)高达70.46倍,其中美联新材(300586.SZ)的市盈率高达426.64倍,德方纳米的市盈率达370.45倍,仅有有方科技(688159.SH)的市盈率为负。
而在股价表现上,4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A股上市公司的股价均未出现“破发”现象。截至10月11日收盘,德方纳米和广和通的股价相比发行价更是暴涨了1920.46%和18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