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访问亚汇网香港分站,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

两周大跌火了两只爆款基金!"聪明资金"悄然行动,看上了啥?

文 / 如霜 2022-09-29 11:10:23 来源:亚汇网

   节前多只爆款基金的“针对性”,透露出了资金抄底低估值板块的兴趣。

   券商中国记者发现,爆款基金锁定的基金产品,基金经理均有逆风者的美誉,风格上与押注新能源半导体的关联度弱,持仓具有偏低估值的“反差”特点,这符合保险等机构资金的抄底逻辑。

   两周大跌火了两只爆款基金

   在A股市场持续阴跌之际,“聪明资金”已经借道优质公募渠道行动起来。

   券商中国记者从渠道人士处获悉,由林乐峰担任基金经理的南方均衡成长基金在9月14日至9月26日期间募集资金超30亿。

   几乎在同一时间,有券商人士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透露,在9月13日至9月26日期间进行募集的长城远见成长基金募集超16亿,其基金经理为廖瀚博。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今年年内新基金首发募集资金超15亿的基金产品,不到20只,其中绝大部分产品集中在今年市况较好的1月份。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2022年9月13日至2022年9月26日,是A股在下半年调整的核心区域,期间上证指数下跌约7%。

   在如此状况下,两只基金的募集期恰好位于调整的核心时间,却又反差性地成为爆款。对此,有业内人士猜测,不排除险资等机构资金借道抄底。

   持仓低估值满足机构需求

   持续调整期间所出现的爆款基金为何出现在林乐峰、廖瀚博的身上。或者,“聪明资金”为何想通过他们抄底?

   必须指出的是,林乐峰和廖瀚博皆非行业内摸爬滚打十几年的公募老将,两位均相对年轻,其中林乐峰的基金经理管理经验是6年,廖瀚博则是4年。

   但是“反差”就在于,当许多年轻的基金经理偏好押注单一领域的高科技赛道时,林乐峰、廖瀚博不仅持仓多元化,对传统的消费行业也关注较多,因而具有更为成熟和适度性的投资理念,这就非常切合机构资金的需求。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根据林乐峰之前管理的基金定期报告,他组合中的十大重仓股的占比不足25%,也意味着他的股票持仓避免了高集中度,因而具有防御性的特点。

   “机构资金会比较喜欢这种风格策略,太集中了,机构会受不了基金净值的上蹿下跳。”华南地区的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评价称。

   不仅十大核心股票的持仓占比不足25%,林乐峰过往的持仓对象,也符合保险资金抄底的判断。显而易见的是,机构资金眼中所谓的抄底是“低估值板块”,而非新能源和半导体等热门股。

   券商中国记者此前也报道过,自今年二季度开始,保险、社保、QFII等机构资金频频现身大消费行业,尤其是因未能粘上热门概念被市场抛弃已久、超跌严重的大底部品种。

   而林乐峰的持仓偏好就迎合了机构资金“未来抄什么”的判断。根据林乐峰其他基金产品的定期报告,他的十大股票涵盖家电、银行、公用事业、白酒、啤酒、建材、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的低估值品种。

   另一只爆款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廖瀚博也大致如此,他所管理的其他基金产品也足以说明他的持仓偏好,将能极大符合机构资金的抄底逻辑。

   廖瀚博管理的一只基金半年报信息显示,他的十大股票占比也较为分散,未超过40%,尤其是十大重仓股约一半品种与新能源、半导体无关,这些持仓股票包括白酒、床垫、医药等冷门品种。

   显而易见的是,在跃跃欲试的“聪明资金”、机构资金看来,此次抄底显然剑有所指。

   业内人士认为,机构资金下阶段抄底核心并非在依然高高在上的新能源和半导体上,而主要是跌幅严重、市场关注度低的大消费,林乐峰、廖瀚博的持仓风格将能在兼顾热门品种的同时,又满足机构对低估值品种的投资逻辑。

   新基金节后迎来建仓良机

   针对节后市场的走势,南方均衡成长基金经理林乐峰向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今年市场的波动幅度较大,国际上的突发事件也只是短期情绪面的影响,没有影响到中国长期的竞争力。只是这些风险因素在短时间内集中释放,对市场情绪和信心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最近一段时间的市场下跌,就像2016年1月、2018年12月这两轮市场底部时发生过的事情。当前A股的估值水平处于历史较低水平,相较不断走低的无风险收益率,股市的性价比更是不断提升。”林乐峰告诉记者,现在应该在别人恐惧时贪婪起来,三季度市场阶段性低迷,沪深300指数再次接近4月下旬的低点,这对于新基金南方均衡成长可能会是更加有利的建仓位置。

   林乐峰强调,过去两年全球遭受疫情冲击,中国始终是经济韧性最强的经济体,中国稳定的制造业全产业链优势得到进一步体现,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不仅仅是传统制造,在很多新兴的先进制造领域,中国更是走在了全球的领先地位。同时,中国在疫情恢复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度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因此当前也没有面临欧美经济体的高通胀问题。中国经济明年有望率先迎来新一轮向上周期。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排行榜 日排行 | 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