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踩雷的根源,论中美股市的现状
文 / 夏歌 2019-09-03 15:46:17 来源:亚汇网
卡夫亨氏2019年H1净利润8.54亿美元,
而去年同期2018H1为17.6亿美元,跌幅高达51.4%。
截止到一季度的公司持股报告,
巴菲特持有卡夫亨氏3.2亿股,约占公司已发行股份的27%。
据不完全统计测算,
2019年内,股神在卡夫亨氏上的市值损失已超50亿美元。
这几年经常看到诸如,
巴菲特踩雷XX股,巨亏几十亿美元的消息。
每当看到类似的新闻,我都聊以自慰,
毕竟,我比巴菲特亏的少。
近年来,对于巴菲特的保险巨擘-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质疑声不断。
不单单是伯克希尔屡屡踩雷,
前有IBM,乐购,富国银行,
后有可口可乐,卡夫亨氏。
我们都看到,
巴菲特在与某对冲基金经理的十年赌约中,完爆对手,
股神选择的标普500指数,吊打了基金经理的FOF组合。
证明了绝大多数主动管理者无法超越指数的事实。
可回头复盘巴菲特自己的表现,
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
在同样周期的十年股价比拼中,
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价上涨110%,年化7.7%
标普500指数,上涨82%,年化6.2%
考虑分红后上涨125.8%,年化8.5%
最终现实是,
巴菲特虽然赢了赌约,但他自己也没有能够跑赢指数。
其实换个角度看,
标普500指数就是一台人工智能机器(AI),类似阿尔法狗的家伙,
每年根据预先制定好的规则,调入和调出一揽子股票,维持一个500只股票的组合,穿越周期,这足以击败90%的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
连股神巴菲特也跑输标普500指数,
但这样的事实背后,我们若细细分析,将会发现,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近年来遇到了增长动力衰减的麻烦,
截止2018年年报,伯克希尔哈撒韦营收2478亿美元,
而在2009年这一数值是1124亿,年化增长率9.2%。
虽然在同期,这一表现已经打败了绝大多数美国公司,
但在中国投资者看来,这是一个中规中矩,表现平平的实业增速。
事实上,巴菲特正处于一个困境,
美国,这片土壤上,
大量的上市公司,曾经的白马,
已经渐渐失去了营收增长能力,
没有营收增长作为基础,
利润的增长注定只是昙花一现。
文首提到的卡夫亨氏就是一个例子,
这曾是一家公认的蓝筹股。
但在两大巨头卡夫和亨氏合并上市后,却迎来了增长的困境。
2016年营收264亿,
2017年营收262亿,
2018年营收262亿,
机构给出的2019和2020营收预测分别是265亿和268亿。
增长几乎陷入停滞。
在净利润方面,
2016年36亿,
2017年依靠控制成本,消减费用,短期内剧增至109亿,同比增200%+,
2018年净亏损101亿,同比减少193%,
在连续三年营收没有增长的情况下,依靠减少开支取得的短期增长,无异于揠苗助长,
好比蛋糕没有做大,却要求分蛋糕的人减少,
这种利润增长,迟早要还。
于是2019年H1利润表再度暴雷。
以下是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公司。
他们大多数是长期为市场认可的老牌白马股,
只有奈飞是近年崛起的互联网新兴力量。
他们的蛋糕做大了么?
他们的增长空间在哪里?
看着这张图,耳边突然想起了朴树的歌声:
他们在哪里呀?他们都老了吧?
巴菲特的爱股,股东信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可口可乐,近9年营收几无增长,2009年309亿美元,2018年318亿美元,年增速0.3%。
当膜拜了巴菲特一生的价投们还在为巴菲特1998年股价高点是否应该卖出可口可乐而争论不休时,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20年来(1998-2018),可口可乐的股价涨幅只有136%,年化涨幅4.4%。在一个20年周期里,作为重仓品种的Coca Cola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伯克希尔的投资收益率。
Cola此时表现得更像它的发音“考拉”,
朋友,如果有人在生活里形容你为“考拉”,
你一定是被嫌弃“缓慢”了。
所以,尽信巴菲特,不如无巴菲特。
金融圈是个怪圈,
总觉得华尔街是个高大上的地方,
任何与那堵Wall沾亲带故的在国内似乎都特别吃得开。
记得多年前电视媒体上有一位郎教授,把高盛吹得神乎其神,无所不能,仿佛金融市场是它家开的,那些跳动的股票,商品,都是受神秘的高盛操纵的。
若你携高盛的墙街背景回国求职,那国内企业定是当作顶级人才高薪哄抢。可事实是,高盛在过去9年,营收增速是年化-2.5%。
多年来,国内银行界顶礼膜拜,争相模仿的零售之王-富国银行,营收年化增速2.5%。
就好比,跟着养生大师学养生,大师却中道崩殂,你说尴尬不尴尬。
星巴克年化增速10.9%,已是一份惊艳的成绩单,这还是依靠十多年来大中华区的强劲增长所致。
耐克年化8.3%的增速在美国企业中也已凤毛麟角,
大飞机寡头波音,年化增长4.5%,
默克制药年化增速4.9%,
甲骨文Oracle年化增速4.4%,
百事公司年化增速4.6%,
能够正增长,说明表现还是不错的。
更多选择,更多欢笑,就在麦当劳。
熟悉的广告旋律还在萦绕。
但当看着9年来的营收增速只有-0.9%,金拱门公司恐怕开心不起来,
这家售卖巨无霸的快消领域巨无霸公司的高层们需要思考一下,在消费升级全球化的背景下,天花板是否到了,
是否如公司Logo那样,走到了一个M顶。
IBM,原本是金融圈的躺赢王,AIX小型机服务牢牢绑定大型银行,券商,从一家科技公司转型为一家卖服务的公司,每一年金主们送上的服务费,维护费便足够IBM吃老本。
这也是巴菲特当时的投资逻辑吧,但谁想到“云”的出现,这个前身为网盘的家伙,直接颠覆了IBM的商业逻辑。
搞个机房存放维护成本高昂的服务器,不存在的,现在大家都用XX云,说白了就是网络服务器。
IBM的营收年化增速录得-2.0%,不足为奇。
我在标普500和沪深300里,各找出市值最大的20家公司。
标普500的公司,营收增速9年算数平均为11.1%,
除却马太效应愈发强烈的互联网科技生态巨头FAAG,其余公司增速乏善可陈,若忽略4大天王平均35%的增速,其余公司的增速为平均5.3%,略高于美国GDP增速。
这些年如果你参与了美股,却没有参与苹果、亚马逊、谷歌和脸书,那么你大概率是要跑输标普500指数的。
沪深300的公司,营收增速9年算数平均为15.0%,显著高于中国GDP增速。
除了石化双雄等少数几个企业,大多数公司营收增速都可以达到双位数。
而且增速分布更为均衡。没有营收负增长的公司,增速相对最低中国人寿也有7.3%的年化增速,增速15%以上的公司达到10家,占比高达50%。
综合两国最具代表性的的大市值公司来看,
从增长角度,美国经济似乎缺失动力,依靠少数几家互联网科技巨头死撑。一旦未来互联网科技的红利逻辑有变,美国股市恐怕难以支持历史高位的估值。
中国的增长动力相对更足,而A股公司的问题在于,银行市值占比过大,20家市值最大的公司中,银行居然占据了8家。保险也有3家。
好在中国股市在估值低位,而整体增速高于美国股票。
达里奥呼吁买入中国,芒格表示在中国布局,
国际大佬们的目光从一个增长动力衰竭的高地转向一个增长潜力十足的洼地,十分Rational。
两国股市各有失衡。
美股是增速结构失衡,标普500指数显得难以战胜,主要是依靠4大天王在过去十多年的神级发挥。我想2007年巴菲特下定与对冲基金的赌约时,虽然巴菲特觉得自己大概率会赢,但他恐怕也没想到未来十年标普500会用这样的方式赢。直到多年以后,巴菲特才开始追高买进苹果,亚马逊。
A股是市值结构失衡,金融市值过大,虽说金融是百业之母,但这个母如果做得过大了,就为变成母系社会,抑制创新发明,所以现在国家鼓励科技创新,经济转型,是正确的抉择。
美国经济更多依靠的是刺激“提前消费”甚至“过度消费”,这已经变成一种文化深入每个美国人的骨髓。
有数据显示,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大多数美国人是拿不出3000美元应急的。
从大市值公司的增速可见一斑,搞信用消费的Visa和Master增速不错,去哪消费?通过谷歌的广告连接公司和商品,通过脸书的广告连接人和商品,去当果粉,去亚马逊购物。
但这种把居民杠杆加到极致的做法,未来可腾挪的空间是相对有限的。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因为14亿老百姓手里,常年有储蓄。
东亚儒家思想培养了勤俭持家,吃苦耐劳,延迟满足,人情文化的精神特质。
中国人刚发了工资奖金,第一时间就是想到把钱存起来,或是理财,定存,宝宝类。
哪怕是买房,绝大多数中国人也是抱着把钱通过房子这个媒介存起来的想法,至少可以抗通胀。
因为不喜消费,偏爱储蓄,即使向银行借房贷也是为了更好的把钱存起来,所以银行体量才容易做大。
因为处处碍于人情的社会文化,所以保险业务大多是先卖给身边的熟人进而通过人情关系网发展做大的。
真正具有品牌优势的消费品,在未来会成为储蓄转消费和消费内化升级的受益者,从目前市值上榜的高端白酒,中国智造,和龙头地产品牌已经可以窥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