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横琴金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横琴金投资本)发生工商变更,原股东横琴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退出,新增股东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持股100%。同时,公司经营范围新增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服务等。
天眼查信息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法定代表人为陈雄辉,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其原控股公司为横琴金投集团控股企业,实际控制人为珠海市国资委。而新控股公司格力集团同样由珠海市国资委实际控制,控股90%,广东省财政厅持股10%。
横琴金投资本的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半导体、制造业、生物医疗等领域。早在2020年12月,横琴金投资本就与格力集团旗下格力金投共同投资了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企业艾派克微电子;2021年6月,二者共同投资了医疗器械销售商横乐医学科技;2022年4月,双方又共同投资了电力物联网设备解决方案商珠海多创,这也是其最新一笔投资。
据了解,格力集团目前在产业投资方面以格力金投、兴格资本为主体,旗下全资子企业格力股权、格力创投、格力、及参与组建和运营的合资企业珠海基金管理公司、润格管理公司为主要业务平台,接盘横琴金投资本后,横琴金投资本在格力集团的投资体系下将扮演何等角色,尚有待观察。
剥离格力电器转型投资平台
格力集团曾长期是格力电器的大股东,在2019年国企混改中,格力集团将15%的股份出售给高瓴资本,手里仅留下大约3%的股份,并获利417亿元。由此,格力电器的大股东变成了高瓴资本,格力集团则逐渐转型为以产业投资、建设投资、城市更新、服务运营等核心业务板块为主的国有资本投资平台。
曾经,格力集团的主营业务一度严重依赖格力电器。自出售格力电器后,格力集团2020年上半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了99%和81%。然而,手握417亿资金,格力集团在与格力电器和平“分手”后三年内积极投资布局,目前已成为坐拥540亿元产业基金集群的大型投资机构。
一方面,格力集团在二级市场中倾力注资与珠海经济有关联的企业,形成了自身的金控平台。2019年5月,格力集团入股长园集团,最终拿下13%的股权并拿下大股东席位;同年8月,格力集团拿下卫星产业链企业欧比特15%股份,同样拿下大股东席位;随后,格力集团还通过定增参与了软件服务和办公用品企业齐心集团、新能源电驱系统制造商英博尔、高精密度线路板企业胜宏科技等企业;在港股领域,格力集团还布局了专注抗癌药物的开拓药业。
另一方面,格力集团也进入一级市场,试图透过投资创新企业、打造自己的未来上市公司基金投资平台。截至2022年4月,格力集团已打造总规模约540亿元、总数达25支的产业基金集群,通过“直接投资+基金投资”“投资+导入”已投产业项目315个,投资金额约284亿元。其中,包括自主管理的格金三号基金、格金六号基金,以及参与组建和运营管理的珠海基金、润格投资基金、小米产业基金、中电科珠海基金等,基金类型涵盖了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基金、专项基金、并购基金和S基金。
此外,格力集团还是多家企业的LP.据天眼查信息显示,深创投、小米集团、元生创投、申银万国投资、广发信德以及珠海发展投资基金等机构的LP名单中都出现了格力集团的身影。
风格突出的国资投资平台
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平台,追求丰厚的财务回报从来都不是其首要目的。不过,如何平衡既获得投资收益、又拉动社会资本参与,一直是国资投资项目的一大难题。
在格力电器的混改上,珠海市国资委对格力电器的“放手”,曾一度是市场中颇为创新甚至激进的一步。格力集团随后的投资动作,仍然延续了大胆开放的风格,成为发展迅速的国资投资平台之一。
首先,在投资标的上,格力集团首选能拉动本地经济、提供广泛就业的科技企业。2019年,格力集团投资的的长园电力、长园共创、运泰利、达明科技、欧拓飞5家企业,累计为珠海贡献就业岗位超过2800个、产值19.81亿元。去年9月,格力集团出资35.45亿元参与投资和管理的、由小米集团发起的小米产业基金,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核心装备、前沿科技等领域的小米生态链和优质供应商,进行了深度布局。
其次,格力集团也有针对性地布局明星项目,以平衡盈利收支。据格力集团官方数据,截至目前,格力集团被投企业中分别有10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4家企业首发过会,超过34家企业正在申报、辅导或筹划上市中。如此高的IPO成功率,其中便有比亚迪半导体等高科技公司,以及金三江、尚沃医疗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的功劳。
整体而言,在剥离格力电器之后,格力集团将手中获得几百亿投资收益抽出来,注资于更需资金扶持的本地科技企业,构建产业集群,一方面政府资本形成了正循环,另一方面也为地方国资的投资布局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