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访问亚汇网香港分站,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

超1100万人报名教资面试 这份当代教师真实生存状态报告劝你冷静

文 / 陌尘 2022-09-09 09:05:10 来源:亚汇网

   近日,#教资考试报名人数升至1144.2万#冲上热搜。根据教育部官方数据,十年前,这个数据还只有17.2万人次。

   “教资热”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稳定、体面,人际关系简单,还有寒暑假,对越来越多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份“性价比”超高的职业。尤其今年,就业形势紧张,“考编上岸”更是成了“香饽饽”。

   然而,在行行都卷的今天,教师这份职业还“岁月静好”吗?

   教师节前的这一周,外滩君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向教师们发起了一次小调研,共收集到 143份有效问卷。在这次调研中,我们看到当代教师的生存现状,和这份“稳定”背后的挣扎与努力。

   “围城”内外

   教师工作可能远比想象中累

   读高中时,小林就有了明确的未来规划,想考师范,做老师。那时候,她对老师这个职业的理解,可能就像现在人们以为的那样。直到真正进入学校,她才发现,一切都跟想象中不太一样。

   首先是工作强度,就超乎想象的大。

   采访前一天,小林早上 7:30进教室,早自习、上课,到9:30下课; 第二节没课,就赶紧做学校要求的一些统计表格,今年因为防疫,这些统计工作又更多。

   11:10-11:50要看着学生吃午饭;紧接着,11:50-12:20中自习,看纪律,学生课业上有问题可以这时候找老师一对一答疑;

   12:20-12:50是学生的午睡时间,这期间,班主任不能离开教室,神经紧绷,保证“ 学生不离开视线”。

   除了常规的上课时间,课后托管又把教师的工作时间拉长了平均2-3个小时。今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民进中央在提案中指出,许多一线教师在岗时间达10-11小时以上,较“双减”前明显延长。

   教师工作状态

   小林所在的学校,每周有1-2天的课后托管会安排社团活动,其余时间都是学生“自主学习”,也就是“学生在教室做作业,老师一边看纪律,一边辅导作业。”

   晚上回到家,手写教案、二次备课、教学反思,做完这些就晚上十点多了,还要做一些学校要求的统计表格,一整天的状态真的是疲于奔命。小林苦笑一声,“我昨天吃午饭都跟打仗似的,委托了我们副班主任在教室里帮忙看个10分钟,我冲进食堂快速扒了两口饭,就赶紧冲下来,进教室了。”

   待机时间长、工作量大还只是第一重挑战,而各种难以预料的家校沟通情况,更容易让年轻教师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这份工作。

   做了八年教师的胡秋天,曾经在一所公立小学教语文并担任班主任。学校里有要求学生做值日、打扫卫生的传统,而一年级的值日却几乎都是家长在做。“我想这不太对,我就跟学生说,你们留下来,老师教你们,带着你们做。”

   结果,一位原本应该在校门口等着接孩子的家长直接冲进教室,指着她破口大骂了起来,“我们送孩子来是读书的,你怎么能让她干这些!”

   胡秋天被吓懵了,当时经验尚浅,她根本不知道怎么处理这种情况,忍不住哭了起来,最后还是办公室里一位老教师出来解围,平息了这次纷争。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老师会被家长质问,为什么学习成绩更差的孩子可以坐在教室第一排,而自己的孩子却不可以;“双减”后,家长们更焦虑了,老师又要夹在校领导和家长之间,做好安抚工作;加之现在,舆论环境也紧张,老师们生怕因为一点小事就“被举报”、“被发到网上去”......

   “不怕你笑话,我那时候天天以泪洗面,晚上都是边哭边做PPT,准备第二天的课。”胡秋天说,“感觉,好像完全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此外,造成教师们职业倦怠感最直接的,莫过于过多的、繁杂的非教学相关行政工作,让教师们常常处于一种“内耗”的状态中。

   高密度的培训、准备检查,还有平时中各种细碎的行政工作,他们自嘲自己像客服、数据统计员、APP推广员,就是不像个“教书的”。今年,又因为防疫工作复杂,学校要求的统计材料一大堆,老师们又得一遍又一遍地催家长们......

   师范vs讲台

   教学工作远比理论复杂

   去年秋季学期,“双减”新政正式落地。对教师们来说,除了课后托管服务拉长工作时间,既要为学生减负、又要保证学习效果的新要求,也给教师工作带来了更深刻的挑战。

   外滩小调研:“双减”后教师工作新挑战

   今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发布 《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道》。

   结果显示,75.3%的学生感受到作业量比上学期少,89.0%的学生对课后服务满意。与此同时,47.2%的教师每周纯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60.3%的教师认为课后服务后工作量加大,70.9%的教师呼吁减轻非教学负担。

   小林就是在去年正式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作为一名新老师,她明显感觉到,不只是自己,所有人都在不确定中摸索。

   “是啊,要从知识到素养,可是素养具体要通过什么方式实现?如果考试还是要考知识,老师却花时间在素养,这学校和家长也不答应......”

   刚一进校,小林就被学校分配负责一个高年级班级,语文成绩很好,但学生们却告诉她,其实他们一点儿也不喜欢这门课,都是靠死记硬背、刷题才拿的高分。小林既心疼又痛心,她想,自己是新老师,还有机会试错,可以不用急着逼学生天天默生词、背课文。

   可想而知,一年之后,他们的语文成绩名次没有之前好了。尽管有很多学生对小林说,因为她,他们才真的开始喜欢上语文课,可是实际工作中,她既要面对家长的质疑,也要在校领导紧盯的状态下,挣扎着坚持。

   “双减”之下,这几乎是所有希望做出改变的教师们都在面临的普遍问题。政策要求给学生“减负”,学校、家长还是要成绩,一个原本需要所有人合力解决的问题,却成了老师独自面对的难关。

   同样从师范毕业、进入当地学校任职的数学老师周周,也面临同样的困境。

   “双减”之后,学校要求不再用以前那种一科一册的暑假作业,周周自己根据上一学年的内容设计了联系计算的题目,又设计了一系列需要动手的实践活动,再结合下一学期的新内容设计体验活动,提前熟悉起来。

   然而,这种重视体验和理解的教学方式,并不很快得到认可。因为一些机缘巧合,周周得知,原先在她班上的一个学生转去另一所学校,学生家长在申请理由中就明确表达了对她的不满。

   “当然,我可以理解,这个孩子要转去的班就是以数学特级教师闻名的。”周周自我开解说,“政策归政策,观念的改变还是需要时间。”

   “既要成绩好,又要保证学生快乐学习。对我来说,就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很快的,小林在身体上、心理上都陆续出现问题。今年,她正式向学校提出申请,要求去教低年级。

   小林坦言,做这个决定,就是不想再那么手忙脚乱。一方面,低年级抓成绩还不是很紧迫,学校领导不会盯得那么紧;另一方面,低年级更需要的是培养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我希望先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儿。”

   “稳定”背后

   真实教师生活还“香”吗?

   专业要求高,社会意见多,如果只剩下“稳定”,教师还是一份值得的职业吗?不得不说, 编制的确很有吸引力,毕竟现在就业形势艰难,大部分职场人都有“朝不保夕”的隐忧。

   胡秋天曾经因为实在不堪重负,最终选择了放弃编制,成为一所民办双语学校的语文老师。

   在这里,她的确能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关注学生的发展上,有空间去引导学生进行基于理解的学习。但随着“民转公”政策的落地,她和同事们也开始担心起有可能失业的问题。

   “现在再去考编,且不说我已经过了年龄,现在考编制的人,比我考的时候‘卷’太多了,能不能真的考上还是个问题。”胡秋天无奈一笑,“只能说,真的各有各的难处。”

   周周也在犹豫,要不要辞职,但还是很难踏出这一步。想到自己当年考教资、考编的辛苦,现在放弃实在“可惜”;再加上大部分从师范专业毕业的老师们,也不得不面临就业面窄的困境。

   周周生在一个教师家庭,在她之前,家里已经出了7位教师,他们有的做到校长,也有的做到了当地的特级教师。在她大学报考专业时,家里人几乎一致建议她读师范、做老师。

   她也坦陈,对自己来说,教师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尤其在当地,老师的薪资待遇也不错,相比于其他职业,这份工作的“性价比”确实很高。

   可是四五年下来,周周还是很难说服自己,长长久久地做下去。

   一方面, 周周其实更喜欢文学,但家里人觉得“做数学老师待遇更高”,于是她就阴差阳错成为了一名数学老师; 另一方面,社会对于教师群体崇高的、奉献的期待,常常让她觉得压力很大,“自愧不如”。

   这的确是教师这份职业的特殊性所在。 著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讲,作为一个教师,如果只要求自己像蜡烛一样,成天勤勤恳恳地埋头苦干,以牺牲自己作为职业高尚的表达,而不是用一种创造的智慧去激发学生心中的精神潜力,那么工作对于他来说只有付出没有魅力,也难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

   这也是为什么,尽管面对诸多挑战,身心俱疲,老师们仍然不会“躺平”。看到学生的学业进步,或者家长们的观念发生了哪怕一点点转变,教师们都会心头一热、备受鼓舞。

   因为小林的积极尝试,那个原本成绩好、却不喜欢语文的班级里,越来越多的学生表现出在语文学科中的热情和进步。

   课堂上,她尽可能留出时间让学生参与讨论、互动起来;

   作业、背诵任务的完成时间,可以商量约定着来,学生们如约完成任务,她就利用习题课时间给学生们讲一些有趣的古诗词和文人故事;

   有时候体育或音乐课老师请假,学生还会主动来找她上这样的文学素养课。

   “我看到了他们的理解、表达能力都进步非常明显。而且他们还给我写了很多信说‘因为您,我们喜欢上了语文’。做老师,这一刻真的成就感爆棚。”小林说。

   学生,也是周周最难以割舍的地方。虽说糟心事一大堆,但跟学生之间的小互动还是很暖心。讲课讲得嗓子哑了,有学生偷偷塞给她一个小纸条说,“这是我妈妈炖梨的秘方,老师你试试,快点好起来。”

   教师工作成就感来源

   在外滩小调研中关于“职业成就感”的问题,89.47%的老师表示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部分来自于学生。在一地鸡毛中,老师们说,学生的理解和求知欲是最大的工作动力。只有走进教室站上讲台的那一刻,才能找回内心片刻的安宁。

   相较于十年前,报考教资人数增加了66倍。可是,变化的又何止是人们对于“教师”这份工作的认识,教育变革时代的焦虑、社会转型时期的茫然,教师们的生活工作状态也早已是另一番天地了。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排行榜 日排行 | 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