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海军加快由近海防御型向远海防卫型转变,不断提高战略威慑与反击、海上联合作战、综合防御作战等方面的能力。“转型”是当下人民海军建设发展的一大关键词。
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迎来72岁生日之际,中新社记者近期探访了三支分属海军不同兵种的部队,了解他们在转型发展中的变化。犹如人生的不同阶段,三支部队的发展路径各有差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中国海军核心能力的提升。
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团是中国首个固定翼反潜机部队。组建之初,面对全新的作战流程和武器装备,部队建设毫无经验可循,许多飞行员在来到该团之前甚至从未接触过反潜作战。
“没有依据可言。”该团某飞行大队大队长于洋表示,对于飞机和机舱内各种探测设备的性能,官兵们先是摸索、验证,再与制造厂家交流,由此拿到一手资料。“这些数据、装备的性能全是我们自己摸索出来的。”
边接收装备、边试飞,边执行任务、边训练……自“出生”伊始,这支部队就进入了“实战练兵”的状态。组建不到一个月,该团即派出机组赴远海执行战备巡航任务。如今,这支部队已多次圆满完成搜索潜艇、搜索查证不明空情等任务。
从陆地到两栖,陆战队某旅的“中年跨界”
“身份的转变不仅仅是着装由‘丛林绿’到‘海洋蓝’,更多的是我们的使命从陆地拓展到了海洋。”海军陆战队某旅政治教导员房颜如此理解部队转隶带来的变化。
就在固定翼反潜机部队成立的同年,解放军陆军某部改编为海军陆战队某旅。尽快实现从陆向海、从摩步到两栖的转型是这支“跨界”部队面临的一项难题。
从该旅的做法看,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加强实战化训练。转隶后,部队训练更注重新型武器装备的使用和联合协同能力的提升,强调整体的作战编组,野外驻训时间也大大增加。跳伞、爆破、潜水等课目都是官兵们转隶前不曾接触的,训练内容更广,标准也有所提高。
更深层次的改变在于指导思想。近年来,中国海军陆战队聚焦锻造合成多能、快速反应、全域运用的精兵劲旅。在此背景下,房颜认为,实现从平面到立体作战的跃升需要突破一些固化思维,“转隶带来的变化更多体现在作战理念的更新”。
老牌潜艇部队,能力建设“老树焕新芽”
51年前,当中国某类型潜艇首艇“长征一号”正式下水时,中国海军潜艇部队新的“水下长征”从海军某潜艇基地迈出了第一步。
自2012年以来,随着新装备的升级入列,该基地进入转型发展的新时期,艇员队培训方法等方面的探索逐步展开。官兵们抓住新装备不断列装的历史契机,推动战斗力建设跃升至新的台阶。
军龄20年的该基地政治工作部宣传处处长张书义认为,潜艇部队的转型发展要根据时代变化、部队发展需求、任务形势需要,掌握新的武器装备,担负新的使命任务,发挥国家安全屏障的作用。
“转型发展,最根本的是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他也表示,潜艇作战能力的生成已不再依靠单独平台完成,“都是编队、体系、联合”,强调单平台如何融入联合作战体系。“说白了就是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