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旗:国有大行定增A股助缓净息差压力 但更看好股份制银行
花旗研报指,中国银行(03988)、邮储银行(01658)、建设银行(00939)和交通银行(03328)定向增发股份,有助于缓解净息差压力,并恢复贷款能力。此次再融资将分别使建行、中行、邮储、交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CET1)分别提升至15%、13.1%、11.5%和11.1%,并导致现有股东的股权摊薄至4.3%、8.5%、15.6%和17.2%,但仅从2025年起对股息殖利率产生摊薄影响。不过,短期内,该行更看好招商银行(03968)等股份制银行,但若连农业银行(01288)、工商银行(01398)的六大行股价大幅调整,可能带来捞底机会。该行提到,此次再融资并非因六大行资本压力迫在眉睫,而是补偿银行于过去执行“国家任务”造成的资本消耗、缓解净息差压力、加速不良贷款处置与核销、为潜在的小银行救助做好准备。
二、中信证券预计25Q1银行业绩为全年低点 后续走势有望上行
中信证券表示,上市银行已披露年报显示,24Q4上市银行营收和利润增速延续改善。经营要素拆分来看,行业2024年扩表节奏收敛的同时息差降幅亦收窄,全年中收收入仍下滑,但24Q4中收降幅已明显收窄,债市走强背景下交投收益延续积极,资产质量方面,上市银行整体不良率延续改善,风险抵御能力保持稳健。展望而言,上市银行25Q1息差受存量贷款重定价因素影响仍有下降,投资收益受市场影响有所波动但预计对报表影响有限,预计25Q1银行业绩为全年低点,后续走势有望上行。
三、中泰国际:业绩期后 港股及离岸中资股整体的盈利上修动能暂时终止
中泰国际表示,业绩期后,港股及离岸中资股整体的盈利上修动能暂时终止,恒生指数及MSCI中国指数的盈利预测被小幅下修。12大分类指数中,信息科技、医疗保健、金融及原材料获上修。恒生指数及MSCI中国指数的预测PE已经站稳10倍及11倍以上超过一个月。中期看来,随着上市公司提质增效,股本回报率持续提升,恒生指数及MSCI中国指数的预测PE有望重回2019年的11.2倍及12倍。不过,当前恒生指数的预测PE为10.5倍,风险溢价也低于滚动两年平均两个标准偏差,AH溢价指数处于四年来低位,叠加总体盈利预测被小幅下修,仍需更多经济数据持续转强带来提振的,叠加4月后外部压力或有显着上升,因此我们认为港股暂时缺乏估值再扩张的催化剂,较大机会在高台区间震荡。若恒生指数回调至22500点左右,届时可优先吸纳消费互联网及AI上游基础设施相关股份。
四、中金维持恒指中枢23000-24000的判断 建议低迷时积极介入
中金发研报指,指数空间上,维持恒指中枢23000-24000的判断。该行表示,近期盈利上调带来了增量支撑,为情绪波动提供缓冲,恒指在当前点位可以承受风险溢价的一定上行。乐观情形下,在盈利上调基础上,若科技股风险溢价进一步回落至2021年初的水平,恒生指数或能达到26000,比该行之前预期的乐观情形更高。往上更大空间的打开,则需要盈利的进一步兑现。该行表示,最好的策略是,低迷时积极介入,亢奋时适度获利,如果不愿意降仓位可以选择在风格上做平衡,例如先从科技向红利切换,等调整合适后再切回来。
五、华泰证券港股策略:静待内外变量的验证
华泰证券发布港股策略,目前主要境外中资股成分股的年报披露率约九成。整体来看,4Q24非金融境外中资股的营业利润增速约为6.8%,高于3Q24的-1.1%。结构上,科技板块业绩表现占优。海外方面,近期更多数据指向美国经济下行风险上升、结合市场对对等关税的担忧,投资者风险偏好下行对全球资本流动形成压制。资金面上,上周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港股,但主被动外资则共同流出。往前看,市场此后关注:1)国内开工旺季后高频数据的走势,经济与信贷周期是否得以延续企稳态势;2)对等关税具体落地情况。建议维持哑铃配置,关注科技重估、新消费、创新药以及高股息中兼具攻守属性的通信等板块。
六、广发证券:港股核心指数领跑全球 未来关注互联网及地产板块
广发证券发布研报称,港股核心指数领跑全球,科技核心资产重估进行时。截止2025年3月28日,恒生指数、恒生科技分别上涨16.8%、23.2%,在全球主要权益市场中涨幅靠前。本轮快速上涨过后,2024年以来港股科技龙头累计涨幅已经超过美股科技龙头。在去年中报高增速之后,互联网板块仍维持相对强劲的绝对增速;地产链在去年低基数情况下增速翻正(但仍有待全部报表出炉后确认)。未来关注两个关键边际板块:恒生互联网(需关注基数抬升问题);顺周期/地产链(关注地产下行压力缓和下的困境反转)。
(亚汇网编辑:书瑶)